江苏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省建设

2015年11月,农业部将江苏省列为全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省。三年来,江苏省紧紧围绕创建要求,坚持统筹规划,突出工作重点,加快补齐高效植保、产地烘干等机械化短板,示范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。截至2018年底,江苏省三大粮食作物六大生产环节全程机械化水平超过79%,机械化生产的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得到显著提升。

一、明确目标任务,强化支持推动

在统一认识基础上,明确考核要求,强化支持措施,扎实推进全程机械化工作。一是强化行政推动。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纳入《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“十三五”规划》统一部署。从2016年开始连续4年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写入省委1号文件加以推进,将示范省建设列入省政府十大主要任务、百项重点工作进行督查。到2020年,全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达到80%以上,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。二是强化财政支持。省级财政设立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设专项,“十三五”期间预算安排专项奖补资金4.44亿元,支持66个县(市、区)开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县建设。市县两级财政也加大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资金支持力度,配套投入总额超过20亿元。三是强化督查考核。组织专家对承担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的县(市、区)开展中期检查,并分县反馈督促整改;制定《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县省级第三方核查工作方案》,开展省级第三方核查。根据中期检查和第三方核查情况,严格按照《江苏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县(市、区)考核评价办法》,经过县级自评、市级复核、省级考评、结果公示等程序,最终确定省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(市、区)。

二、聚焦薄弱环节,加快补齐短板

针对水稻种植、粮食烘干、高效植保等薄弱环节,出台相关扶持政策,加快补齐短板,全省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保持高位运行。一是购机补贴政策重点倾斜支持。按照全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“降定额、保重点”差别化调整的要求,对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薄弱环节农机装备给予重点支持。采取适当提高补贴标准、优先兑付资金等手段强化引导,全省农机装备结构明显优化,薄弱环节农机装备实现快速增长。二是农机作业补助政策强力支持。从2016年开始对秸秆还田作业分区域给予补贴,省财政每年安排8.8亿元支持资金,地方各级财政落实配套资金1.9亿元。根据当地薄弱环节实际需要,市、县安排水稻育秧、机插秧、高效植保等作业补贴资金总额超过8亿元,提高了农民薄弱环节作业机具装备应用积极性。目前,全省机插率稳定在75%左右,高效植保机械化能力超过65%。三是烘干中心建设奖补政策专项扶持。针对粮食产地烘干短板,示范市、县相继出台了“烘干中心先建后补”、“配套烘干设施补贴”、“清洁热源改造补贴”、“烘干中心用地支持”等一系列扶持政策,加快推进补齐产地烘干短板,2018年全省产地机械化烘干能力超过54%。

三、创新推进模式,强化示范引领

全省各地结合实际,不断创新创建模式,夯实创建基础,打造典型样板,合力推进全程机械化。一是强化示范引领。按照打造全国、省级、市县等各个层面典型样板示范引领的原则,分类示范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。截至目前,全省共有22个县(市、区)建设成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,59个省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县、578个示范乡镇开展了示范创建,整体推进比例超过65.9%。二是创新推进模式。各地不断创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模式,先后涌现出了常州市金坛区的“一体两翼”(农机服务组织为主体,农机农艺融合发展和农机技能人才培训为两翼)、灌南县的“农机化+扶贫”、如皋市的全程托管、泰兴市的“全程机械化+综合农事服务中心”、泗阳县的家庭农场联合体共享等多种推进模式,推动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不断深入。三是集成生产模式。在省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设过程中,各地探索集成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。常州市金坛区等17个省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总结形成了共计28个适合当地的以水稻、小麦、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,内容包括适用范围、区域特征、技术规范及机具配备、典型案例等,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。(来源: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)